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扶貧辦)項目引領 措施有序 全力打好呼倫貝爾脫貧攻堅戰,供大家參考。
項目引領措施有序 全力打好呼倫貝爾脫貧攻堅戰
呼倫貝爾市扶貧辦
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可謂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呼倫貝爾不斷創新機制,探索精準扶貧模式,開辟出具有呼倫貝爾特色的脫貧路徑。
一、加強領導,層層抓落實
精準扶貧實踐中,呼倫貝爾市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要求,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解決了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目標不準、措施不對路等問題,對識別出的貧困戶進行分類施策、量身定做、對癥下藥,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一)精準識別,“扶持誰”底數清。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扶貧工作要到村到戶,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貧,哪一戶窮,摸清底數、建檔立卡,被稱為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2016年初,全市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2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市4個,革命老區旗市5個,3個人口較少民族自治旗被自治區列為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全市有貧困嘎查村28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6%。經過建檔立卡“回頭看”,識別貧困人口25660戶、61660人,占農牧業人口的7.1%。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大幅縮小了,但現在面對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
(二)精準幫扶,“誰來扶”責任清。以“453”掛圖作戰統籌市旗鄉村四級脫貧攻堅指揮作戰機制,建立市級領導包聯旗市、市直部門包聯鄉鎮、旗市領導包聯村組的脫貧攻堅領導體制。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四級示范抓引領推進全市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實施“八個一”引領幫聯工作機制,即做到一個旗市區有一名市級領導、一個蘇木鄉鎮有一個市直幫聯單位、一個貧困嘎查村有一個旗直包扶單位、一個貧困嘎查村有一名包村領導、一個貧困嘎查村有一個第一書記、一個科級以上干部包五戶貧困戶、一個貧困嘎查村有一個精準扶貧規劃、一個貧困嘎查村建一個好班子。
(三)精準施策,“怎么扶”措施清。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扎實落實“五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呼倫貝爾市對識別出的貧困人口逐戶分析致貧原因,根據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數據分析,疾病、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占貧困總戶數的84.49%,是目前主要的致貧原因。在找準每個貧困家庭致貧原因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安排。通過發展生產脫貧33368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9536人,生態補償脫貧3072人,發展教育脫貧3886人,社會保障兜底脫貧11798人。積極拓寬精準扶貧新領域,為不同類型貧困人口探索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新路子。
(四)精準脫貧,“如何退”要求清。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的“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高”的目標要求,呼倫貝爾市確定2016年6個非重點旗市區脫貧,2017年4個區貧旗市摘帽,2019年2個國貧旗摘帽。為確保脫貧成效精準,制定出臺了《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實施意見》,結合實際制定退出評估辦法和《旗市區黨委政府扶貧開發考核辦法》等退出制度,重點把握識別精準度、群眾滿意度和退出精準度三個關鍵環節,確保2020年全市脫貧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二、開拓思維,創新工作機制
(一)扶貧措施精準,扶貧模式前所未有。打破“一刀切”的傳統扶貧方式,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逐家逐戶制定差異化的幫扶措施。阿榮旗實施“2+8”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扎蘭屯市實施九大精準扶貧工程。全市探索出“村企合作共建、產權收益、支部+、互助金扶貧、金融撬動、能人帶動、自主創業、眾籌引路、菜單式培訓、救助模式”等10種精準扶貧模式。不斷培育壯大農牧民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支持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途徑,帶動貧困戶增收,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系。
(二)因村派人精準,精準管理前所未有。全市派出市直16支引領隊153個機關事業單位幫聯106個蘇木鄉鎮,38名廳級干部包扶194戶,市直部門單位627名班子成員幫聯533個嘎查村,市直部門副科級以上干部1175人每人落實5戶幫扶任務,全市派出390名干部任貧困村第一書記。旗市區選派16360名優秀干部入村入戶包扶25660個貧困家庭。做到戶找干部清,干部找戶清。同時充分發揮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精準監督功能,按照“一人一碼,一戶一碼”,對幫扶干部進行精準管理,所有幫扶干部的包扶軌跡全部載入數據庫,實時監督入戶,定期考核包扶成效,解決了“幫扶不到位、措施不到位、進度不掌握、政策不入戶、角落走不到、考核不精準”的六大難題。目前全市幫扶干部已上傳民情日記9萬余條,確保干部入戶一次就為貧困戶解決一個困難。
(三)資金落實精準,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投入金融扶貧可用貸款和財政資金30.26億元。今年市級財政投入8590萬元,比上年增長290%,人均投入是上年的6倍。努力實現“三個全部解決”,即貧困嘎查村集體經濟“空白”全部解決;市旗兩級設立貧困生救助金,上學難問題全部解決;設立大病救助基金,為貧困人口購買醫療補充保險和大病保險,醫療保障問題全部解決。
(四)問題導向精準,創新意識前所未有。三大平臺投入運行,改革成效顯著。一是建立投融資平臺,籌集資金用于脫貧攻堅。我市今年組建成立“扶貧開發投資管理公司”,正在與金融部門合作,解決脫貧攻堅所需項目資金。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對干部包戶和資金使用的精準監督,解決真扶貧問題。三是建立社會公益扶貧平臺,實現扶貧脫貧需求與社會資源有效對接。
三、探索模式,開辟脫貧新途徑
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2016年扶持一批扶貧開發重大項目,推廣有利于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精準扶貧模式,實施“特色產業富民、易地扶貧搬遷、農村電商扶貧、光伏產業扶貧、貧困戶產權收益、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扶貧富民、科技文化扶貧、社會扶貧和特殊人群關愛”脫貧攻堅“十大行動”。已探索出“村企合作共建、產權收益、支部+、互助金扶貧、金融撬動、能人帶動、自主創業、眾籌引路、菜單式培訓、救助模式”等十種精準扶貧模式,成功鋪就十條脫貧路徑。
(一)發展生產脫貧一批
--通過推動重點工程項目,實施“三到村三到戶”工程,三年為280個貧困嘎查村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92億元,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生態環境、危房改造、勞動力素質提高等重點,項目實施扎實有效,經驗做法在全區交流;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信貸資金18億元,惠及了1293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支持了29家牛羊肉加工、乳制品加工、畜牧養殖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實施金種子扶貧增收工程,借鑒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方式,擴大扶貧對象范圍,累計投入風險擔保補償金3400萬元,發放扶貧貸款1.9億元,支持了386個建檔立卡戶和53家加工企業、養殖企業、旅游餐飲 當前隱藏內容免費查看企業的發展;實施中和農信小額貸款和扶貧再貸款項目,爭取國家扶貧基金會和自治區財政出資3000萬元作為資本金,已發放三年無擔保、無抵押小額貸款2374萬元,發放扶貧再貸款2.7億元;實施互助資金項目,啟動互助資本金2095萬元,對全市8個旗市、108個貧困嘎查村建立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的生產發展資金,壯大致富產業。
--通過謀劃精準扶貧渠道,發展電商扶貧,引進蘇寧電商人才培訓學校,開設京東中國特產扎蘭屯館,培育了以張大媽“一把木耳”為代表的貧困戶直接創業型等7種電商扶貧模式;發展光伏扶貧,引進青島旭明集團100MW光伏發電項目,探索出“光伏+種植業、光伏+養殖業”等增收模式為脫貧辟新徑;發展文化扶貧,培育了以扎蘭屯市工筆畫、羽毛畫等旅游紀念品開發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扶貧企業50家,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100余人;發展旅游扶貧,探索了農家樂、牧家樂、“互聯網+認養農業”體驗游等旅游扶貧模式,驅動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發展特色種養扶貧,培育了一批特色農林產品加工企業,壯大了乳、肉、草、藥、菌、蔬、果、林、禽、糧等十大主導產業。
(二)易地搬遷脫貧一批
2016年投入資金22153萬元,采取“一戶一棟,集中建、給補助”的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村內插花搬遷和“幸福院建設保障工程”等模式搬遷3453人、同步搬遷1435人,通過民俗風情旅游、進城進鎮創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等方式確保后續增收產業,實現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全市8個旗市167個搬遷項目基本完成。
(三)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針對因學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落實“雨露計劃”,每人補助1500元,市旗兩級建立“貧困生救助基金”,確保貧困家庭中學齡前至高中階段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通過教育扶貧和勞動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脫貧1624人,實現就業一人、帶動一家、輻射一片。
(四)生態保護脫貧一批
積極探索有利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生態環境補償措施,鼓勵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承包“五荒”資源或就地轉成護林員、鄉村衛生管護員等實現脫貧,爭取到自治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350個,實現生態保護脫貧1276人。
(五)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制定出臺《健康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完善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制度,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全員覆蓋醫療補充保險和大病保險,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社會救助等幫扶力度,幫助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實現社會保障兜底脫貧6669人。
四、展望未來,共筑幸福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堅持美麗發展,守住政治底線,攻克脫貧難題,確保按自治區“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高”的要求,2016年6個非重點旗市區脫貧;2017年4個區貧旗市摘帽;2019年2個國貧旗摘帽,2020年全市脫貧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2017年,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將以實現“一個目標”,抓住“兩個重點”,打好“四個攻堅戰”為抓手,繼續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嚴格落實脫貧工作責任制和貧困退出機制,層層壓實責任,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實現“一個目標”:即脫貧摘帽。確保1.5萬人穩定脫貧,區貧旗市全部摘帽。
(二)抓住“兩個重點”:即鞏固脫貧成效,攻堅貧困人口。對脫貧人口政策不變、幫扶不撤、力度不減、穩步鞏固;對貧困人口加強力量、加大投入、加快進度、集中攻堅。
(三)打好“四個攻堅戰”。一是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繼續探索和推廣“村企合作共建、產權收益、支部+、互助金扶貧、金融撬動、能人帶動、自主創業、眾籌引路、菜單式培訓、救助互助”等模式和路徑,重點發展乳、肉、草、藥、菌、蔬、果、林、禽、糧十大主導產業。二是打好易地搬遷攻堅戰。2017年完成易地搬遷1946戶、4976人。三是打好教育醫療攻堅戰。全面建立“兩個基金”(貧困生救助金和大病救助基金),全員覆蓋“兩個保險”(醫療補充保險和大病保險)。四是打好社保兜底攻堅戰。對“無業可就,無力脫貧”的“兩無人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兩線合一”,兜底穩健。
經過多年努力,貧困差距正在縮小,呼倫貝爾貧困地區正在向穩定脫貧這一發展里程碑加速邁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互為支撐,拓展著全新的扶貧格局。到2020年,全市6萬多人實現穩定脫貧,是項艱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市各界力量共同來完成。我們期待,沿著精準扶貧的路子,借助社會合力的推動,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將會是一個漸行漸近的美好現實。
推薦訪問: 呼倫貝爾 攻堅戰 脫貧 如何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脫貧地區脫貧攻堅 呼倫貝爾市扶貧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