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誦讀:父親節隨想
作者:李東良
今天是父親節。一大早就被父親節祝福的微信所包圍,有祝福的話語,有贊揚父親的散文詩歌,有歌頌父親的歌曲小品。深深被這些信息所感染和感動,使我情不自禁的回憶起自己的父親。
父親是勤勞的。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能吃苦耐勞的人,在我剛剛記事的時候家里很貧窮,兩孔潮濕昏暗的窯洞棲息了一家三代人,家里最像樣的家具是一張抽屜已經破損的單桌和一個圓椅(據說是爺爺在土改時分來的)。噢,對啦,還有一個就地取材,用樹根做的三條腿的小凳子。為了維持全家的生計,爸爸媽媽是早出晚歸,拼命勞動。由于那時是生產大隊,掙的是工分,靠工分養家顯然是不夠的,爸爸常在到生產隊出工前,不僅要挑滿水,有時還要到溝里挖一些可以賣錢的藥材(天花粉,黃芩等),來補充家庭經濟開支。
六七十年代華北的冬季還是非常寒冷的,我們那個地方沒有煤炭取暖,也沒有帶動力的車輛。在數九寒天,滴水成冰的臘月,爸爸與人結伴而行(有上坡路時可以相互幫助推車),拉著平車到翼城縣的青洼煤礦去拉煤,因為煤礦的煤比當地買的便宜些。為了全家的溫暖他遭受的皮肉之苦,至今想起來都讓人鼻酸、淚流。
父親是能干的。擔任村支書多年,他領導時的馮村嶺一直是當時續魯峪公社的先進村,是續魯峪公社各自然村最早通電的大隊,唯一在山上鉆出深井(垂直深度200多米),讓村民吃上“自來水”的大隊,是續魯峪公社為數不多具有初中(當時稱七年制學校)的大隊,是讓村民經濟和生活改變比較快的大隊。
但他固執的個性,說一不二的性格在我的記憶力始終如一。在家如此,在做村干部的時候也是如此,好像書記村長都是他,別人都是擺設。另外,我們的家在父親母親的共同努力下,在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也搬進來了新房。家庭的物質條件在父親和母親的努力下,大為改觀。
父親是有遠見的。他由于從小家境貧寒,上學不多,只有小學文化,但他天資聰穎,勤勉好學,也可能是為自己從小沒有讀書的機會而遺憾,所以非常重視對我們兄妹4人的教育和培養。能夠給我們創造的學習條件他都會盡量創造,能夠給我們提供的物質幫助他都會不遺余力。我們每取得的一點進步他都會喜在眉梢樂在心頭,我們每次遭受挫折他都會給我們鼓勵,沒有他和媽媽的培養,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哪會有我們今天的成就!
父親是正直的。在他做村干部的幾十年中,他不搞特權,不貪,不占,與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求別人做到的,總是首先自己做到。在與人相處中,他也從不占別人便宜,能幫助別人的盡量幫助別人(在這個方面媽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媽媽更善良)。他很早就開展了集體財務公開,記得是七十年代的事兒,他還兼任七隊的會計,每到年底他都召開社員代表大會(每個家來一個人)說明一年的財務收入和開銷情況。這種按規矩、按原則辦事的風格,不正是今天所倡導的嗎?
父親是偉大的。家庭是人一生的第一所學校,父親和母親是第一任老師,父親母親的德行,潛移默化地會影響到孩子。我毫不夸張的說,我們兄妹今天的為人處事風格是從父母親那里繼承下來的。雖然我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我們畢竟是在時刻提醒和要求自己,做正直的人,做高尚的人,做對社會有貢獻、對他人有愛心的人。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父親母親不僅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生命,也給予了我們無私的愛。他們的愛不是語言,而是行動和行為,教會了我們一生受用的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式。在我的心中,父親不僅是偉岸的,而且是偉大的。
父愛如山,祝所有的父親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