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完整),供大家參考。
課堂教學問題設計
課堂教學效果高低是衡量一節課的重要標準, 也是反映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依據, 課堂教學效果高低的關鍵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激情, 即學生能否較好地參與到學習中間去, 是否有探究未知知識的欲望, 能否主動發現問題進而通過分析解決問題, 從而真正體現學生的“學”; 但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生學習中遇到疑惑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設置一些有關聯的問題以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正確思考, 進而解決問題, 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筆者在高中化學蘇教版教材的教學實踐中, 結合具體的知識情境及學生實際, 通過設計“問題群” 實施教學, 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所謂“問題群” 就是針對某一教學主題, 從不同角度設計并列或遞進的多個問題, 或是某一段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系列問題, 如常見課堂教學中的追問、 一點多問、 一題多變等。
問題群的設置與應用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激發學生的有效思考, 提高學習效果。
現結合“苯的結構” 教學設計問題群例析如下。
一、“苯的結構” 問題群教學設計
問題1 :
苯是煤的干餾產物, 也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基礎化工原料??茖W家首先對苯的組成進行研究, 通過實驗測得其組成元素及各元素所占質量百分比與乙炔的完全相同, 而其蒸氣密度是相同條件下乙炔密度的3 倍, 由此科學家得出了苯的分子式。
請你幫助科學家根據以上條件計算確定苯的分子式。
學生:
思考分析, 計算。
小結:
苯的分子組成計算方法, 得出苯的分子式c 6 h 6 。
問題2 :
苯的分子組成為c 6 h 6 , 對比己烷的分子組成為c 6h 1 4 , 可看出苯分子中碳原子結合氫的個數很少, 在有機物結構中每個碳原子應與其他原子以共價鍵結合形成穩定結構, 那么, 苯分子中的碳、 氫原子間該如何連接, 苯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試與同學討論畫出苯分子可能的結構。
學生:
與同學交流討論, 推測苯分子的可能結構。
小結:
給出苯的凱庫勒式結構, 介紹凱庫勒在夢中感悟苯分子結構的科學趣事, 強調苯的凱庫勒式中單雙鍵交替的結構特點。
問題3 :
苯的凱庫勒式結構特點是碳原子間的單雙鍵交替現象,對比存在碳碳雙鍵結構——乙烯的性質比較活潑, 能使酸性k mno 4 溶液褪色, 易與溴水發生加成反應, 那么苯是否一定能使酸性k mn o 4 溶液及溴水褪色呢?
學生:
推測苯分子的可能性質。
小結:
分析苯的結構推測苯的性質, 引出苯的性質的驗證方法。
實驗探究:
?。ǎ?)
取少量苯于一試管中, 觀察其顏色、 狀態并聞氣味; 向試管中加入少量水, 觀察現象。
由此你能得出苯的哪些性質;
(2 )
向盛少量苯的試管中加入約2 ml k mn o 4 溶液, 觀察現象, 然后振蕩試管, 靜置, 觀察現象;
(3 )
向另一試管中加入約2 ml 溴水, 再加入約1 ml 苯, 觀察現象, 然后振蕩試管, 靜置, 觀察現象。
學生:
觀察實驗現象。
問題4 :
分析以上實驗現象, 思考苯的凱庫勒式結構與苯的性質是否相符, 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
分析判斷, 得出結論。
小結:
總結由實驗得出的苯的性質, 提出問題。
問題5 :
由以上實驗可得出苯不能使酸性k mn o 4 溶液及溴水褪色, 那么你認為苯環結構中存在有雙鍵嗎? 苯的凱庫勒式能體現苯環的實際結構嗎? 你認為苯的凱庫勒式結構是正確還是錯誤?苯的實際結構應該如何?
學生:
交流討論。
小結:
介紹苯環的實際結構與表示方法, 并進一步分析苯環中碳碳鍵的特點及苯環的空間構型, 使學生對苯環的結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二、“苯的結構” 問題群設計分析
苯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 苯分子結構的教學是該節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正確認識苯的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為讓學生對苯分子結構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教學中需要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通過設計問題群進行探究性學習, 激發學生的思維維度,調動其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體現課堂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問題1 設置目的是引出苯的分子組成為c 6 h 6 , 但不是直接拋給學生結論。
通過該問題設置可達到以下幾點效果:
一是使學生認識研究物質組成的科學方法, 其次是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計
算得出的結論比較深刻, 再者是練習鞏固有關有機物分子組成的基本計算方法; 問題2 旨在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思考、 探究苯分子結構的可能性, 然后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 介紹凱庫勒在夢中感悟苯分子結構的科學趣事, 強調苯的凱庫勒式的結構特點, 并與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苯分子結構進行對比, 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矛盾,激起其探究的欲望, 進一步分析問題; 問題3 看似通過結構相似決定性質相似的類推規律得出結論, 實則是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陷阱,旨在進一步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探究的欲望, 使其產生對問題欲罷不能的境界, 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探究, 在此基礎上根據性質反映結構設計實驗驗證苯的性質; 問題4 是在實驗設置的基礎上得出苯不能使酸性k mn o 4 溶液及溴水褪色的結論, 同時認識了苯的物性及復習回顧了萃取的知識, 注重了教學知識前后的聯系。
問題5 中的幾個問題很簡單, 但問題在學生頭腦中產生的沖擊卻很大, 問題將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 傳統的結論與實驗結論發生碰撞, 產生矛盾, 如何解決? 學生大腦必須快速轉動。
受傳統學習習慣的影響, 絕大部分學生都不敢否定苯環的凱庫勒式結構, 此時教師肯定地告訴學生苯的凱庫勒式結構是錯誤的這一結論, 不亞于在學生腦海中丟下一顆重磅炸彈, 使學生的思維層次發生了質的變化, 可以說此時苯的結構教學達到了一個高潮。
學生對此仍存有疑慮, 此時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列舉緣由加以說明:
一是實踐(化學實驗)
是檢驗真理的重要標準, 其次苯的凱庫勒式結構可以解釋苯的某些性質而被科學家所認同, 再者強調學習及研究是一個不斷
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習中要學會質疑, 而不應只是死記知識的過程。
在該問題思考的過程中, 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 同時學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并且體現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通過以上問題群的逐步解決, 使學生對苯環的結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并在以上問題解決的基礎上, 使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高了學生的記憶效果, 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以上問題群實施苯的結構教學耗時大約1 5 分鐘, 而如果直接給出苯的結構只需1 -2 分鐘時間, 那么是否“浪費” 了課堂時間而使課堂教學效果降低了呢?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核心任務不是如何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而是如何激發出學生原來的相關知識經驗, 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 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
課堂教學要想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調動學生的思維, 思維的互動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關鍵所在, 設置有效問題是學生思維互動的前提, 有效的問題能調動學生思維, 使學生的思維習慣得以優化, 思維層次得到深化, 思維品質得到鍛煉和提升。
其次, 新課程學習強調“過程”, 即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進而通過思考、 分析、 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就是
與學生共同創設學習環境, 設置問題情境, 為學生提供討論、 質疑、探究、 合作、 交流的機會, 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 從而真正體現課堂上學生的“學”。
因此, 課堂教學效果的高低, 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及課堂上花費了多少時間, 而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多少知識, 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獲得知識的效果是傳統教學的效果所無法比擬的, “問題群” 的設置與應用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并且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 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知識, 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 這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與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