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班會教案)感受父母主題班會,供大家參考。
感受父母主題班會 中學班會教案 一走進初一(5) 班教室, 發現教室里坐了很多人。原來, 這間教室里,不僅有即將參加主題班會的孩子們以及前來觀摩的各年級班主任, 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 那就是孩子們的父親或母親。人很多, 有點摩肩擦踵的感覺, 剛好營造出一種亦莊亦諧的氛圍??磥? 張福老師在班會設計上動了很多心思。
主題班會開始了, 張福老師帶著孩子們給大家問好, 然后開門見山切入主題, 和孩子們一起來談論父母, 感受父母, 體驗父母的愛。這有點出 乎我的意外, 因為頭一天張老師和我們集體備課時, 他的班會設計不是這樣, 他原本安排的是讓一男一女兩個學生主持人先來一段“ 震撼人心” 的詩朗誦, 可現在沒有了學生主持人, 主持人變成了張老師。我們為這種改變叫好! 因為我們覺得原來的設計有比較強的表演色彩,需要改變, 而且在這個細節中我們看到張老師虛懷若谷的精神, 他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并勇于去改變。
張老師已經做了四十多年的兒子, 也做了二十多年的父親, 這種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對“ 感受父母” 這個主題有切身感受, 駕馭這個主題班會也游刃有余。而且令我沒有想不到的是, 高高大大的張老師說起話來和顏悅色, 頗有慈父之風范。而且張老師很會講故事, 他選了《蘋果樹的故事》, 用圖畫制作成演示文稿, 再配上音樂, 讓一個女孩子給大家朗誦, 很感人。聯系為人子和為人父的經歷,“ 我” 驀然發現那顆蘋果樹就是我們的父母, 也許它不高大, 也許它不富有, 但它會傾其所有愛護自己的子女。
張老師在班會中還呈現了自己所做的一次調查的結果。他列舉了若干種孝順行為, 讓孩子們自己給自己評分, 同時讓父母們也給 孩子評個分, 最后做了對比, 發現父母的評分遠遠低于孩子自評得分, 由此告訴孩子們,“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真可謂用心良苦。
總體來說, 在張老師的主題班會中, 我一直感動著, 同時也思考著,如果張老師在某些細節上做一些調整, 也許效果會不同。這些思考有: ○ 張老師給孩子們呈現了一系列體現父母之愛的圖片或照片, 其中汶川地震中的幾張照片非常感人, 效果很好。同時我也在想, 如果張老師在其中穿插幾張由家長提供的照片, 比如班里同學小時候在媽媽懷里的照片, 或者騎在爸爸背上的照片, 因為是班里同學的照片和故事,離他們比較近, 可 能更容易抓住孩子們的心, 更容易讓孩子們產生共鳴和體驗。
○ 張老師讓孩子們用“ 父愛……, 母愛……” 來談感受的時候, 孩子們很激動, 但我總感覺像是在上語文課, 孩子們在造句或者寫作文。而且我課前瀏覽了孩子們寫的有關父愛或母愛的文章, 發現和班會中孩子們的陳述驚人地相似, 都是在脫離生活“ 寫” 散文, 什么父愛如山了, 什么母愛像寒夜里的一盞燈, 照亮我回家的路……, 等等。于是在這個時候,我破了規矩, 主動示意張老師給我一個發言機會, 我只是希望用我的發言引導孩子們說點自己的真實經歷和真實體驗, 把父愛母愛的分享進行得更徹底, 更真實, 更能令孩子們有所觸動。如果張老師也像我一樣引導一下孩子, 可能效果會不一樣。
○ 張老師所做的調查是真實的, 反映了當前親子關系的真實狀態,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但用在讓孩子們去體驗父愛母愛, 學習感恩和孝順的班會中, 感覺像給孩子“ 當頭一棒”, 孩子們會不會感到
挫敗呢? 如果我們讓父母寫一寫, 或者現場說一說“ 令我感動的”, 表明孩子長大了、懂事了的真實故事, 從正面教育孩子, 可能效果不一樣。而且, 透過這樣一個調查, 我們驚訝地發現, 很多父母可能不會理解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 對孩子們的要求有苛刻之嫌。孩子們在這個特殊 的時期, 他對自我的認同正在經受挑戰, 他的親子關系也在發生變化,可父母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還用孩子還小的標準來思考問題, 可能會使親子溝通出現問題。也就是說, 需要教育
推薦訪問: (中學班會教案)感受父母主題班會 班會 教案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