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五”計劃中石油,供大家參考。
“一五”計劃中的石油-石油礦藏論文
“一五”計劃中的石油
文/曾曉侗
在 1953 年年初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說:“今年是‘一五’計劃的第一年。”
“一五”計劃不像后來的五年計劃,是前幾年就制定好了,到時開始實行。“一五”計劃是一邊計劃一邊實行。當時它的目的就是通過五年建設要在中國工業化問題上打一個初步基礎。
戰略高度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1953 年,國家經濟建設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石油工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建設時期。當時,石油工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地下石油資源狀況不清,能不能找到大油田,大油田究竟埋藏在哪里,成為首先要解決的重大發展戰略問題。為此,主持“一五”計劃編制工作的陳云高度重視石油工業,把石油與農業、交通運輸并列為“一五”計劃發展的三大重點,強調:“哪里有油,中央都全力支持(勘探開發)。”
國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文件中明確提出:“石油工業在我國特別落后,不但產量低,設備能力很小,而且是資源情況不明。因此,要求我們大力地
勘察天然石油的資源,同時發展人造石油,長期地積極地努力發展石油工業。”這是中央第一次從戰略高度,確定了大力開展石油勘探、搞清石油資源,天然油與人造油并舉、優先發展天然石油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在毛澤東的決策下,我國重新調整了經濟建設布局,在新的經濟建設布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齊頭并進
1954 年 11 月 15 日至 25 日,在陳云主持下,中共中央召開討論五年計劃草案會議,到會的除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還有在京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政務院各部黨組書記,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關于石油問題。會議開始時,陳云傳達了在廣州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審議五年計劃草案時提出的意見,接著展開討論。在 10 多天會議中,與會者依照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的順序逐章逐節地發表各自的意見。
1954 年 11 月 17 日上午,陳毅開門見山地說:“石油問題是個大問題,各方面都要油,但石油缺乏。”他提出:石油問題必須加以解決。“不解決,會吃大虧。”“要解決的辦法應加強對天然石油的勘探采煉和搞人造石油。”朱德指出:“計劃中要考慮天然油和人造油齊頭并進。同時,用一切力量來增產石油,因這關系到軍事、工業、農業的建設。”薄一波說:“五年計劃中我們已對許多東西做了平衡,有些東西受一定條件限制,如棉花與紡織工業,鋼的品種規格與國防工業、機械工業等在平衡上是有問題的。但這些不平衡比不上石油供應的不平衡,石油是致命的問題。我們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坦克就是能生產了,但缺乏石油也開不動。據計委材料 1952 年石油生產是 43.6 萬噸,需要是 107萬噸,到 1957 年生產 201 萬噸,需要 620 萬噸,1962 年需要 1300 萬噸,1967
年需要 2500 萬噸,相差很大。”他“建議對石油問題組織一專門小組來研究”。
這天下午,陳云在發言中介紹了石油問題的現狀和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他說:“石油問題,在開始研究五年計劃時,請蘇聯專家莫謝耶夫專門研究過,那時已看到石油成問題。石油不解決是個嚴重問題。1954 年已進口 10 萬噸,今年還準備進口 27 萬噸,明年要進口 170 萬噸,運輸是個極大的問題。石油只要找到資源,投資就滿足它。”他指出:“我們需要數量很大,光靠人造石油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現在主要的辦法是要請蘇聯派許多成套的人來,幫我們勘察。”“把資金用到去請蘇聯派成套的專家來勘察,這種用錢的辦法是得當的。石油的地質工作不能單靠石油局來搞。地質部應列入計劃,把力量轉到石油地質上。晚搞不如早搞,燃料部、地質部要同專家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國防上、經濟上都很重要。”
在此后的討論中,與會者都支持要下大力解決石油問題。徐向前說:“石油問題很需要,要做好準備,不然打起仗來飛機飛不起來就要挨炸彈?,F在蘇聯可以給我們一些石油。但打起仗來,蘇聯的石油運來就困難了,因此必須開采天然石油,搞人造石油。
寧可在別的地方上節約,石油非搞不可,因為國防無保障,一切是空的。”林伯渠支持道:“關于石油問題,對軍事、工業等有很大影響,同意組織專門小組討論。”
重要指導
“一五”計劃時期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也是中國計劃經濟形成時期。在此期間,各種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也是由指導性計劃為主推進的。1955 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的“一五”計劃中指出:“石油工業在中國特別落后,
不但產量低,設備能力很小,而且資源情況不明。因此,要求我們大力勘察天然氣石油資源,同時發展人造石油,長期地積極地努力發展石油工業。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后,中國的石油工業仍十分落后,遠不足以供應國民經濟的需要,必須繼續不懈地努力,克服中國石油工業中這個特別薄弱的環節。”同時,我國決定從蘇聯引進技術和設備,建設一座現代化大型煉油廠。
從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來看,“一五”計劃時期,基本任務就是“集中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 156 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 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其中石油工業有兩項。一項是從蘇聯引進技術和設備,在蘭州建設 100 萬噸/年的大型現代化煉油廠;一項是引進蘇聯資金、技術,在遼寧撫順建設第二制油廠(人造石油),即撫順石油二廠。因玉門油礦要為蘭州煉油廠提供原油,也被列入了156 個項目中,要求玉門油礦“一五”計劃期間加強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將原油年產量提高到 100 萬噸。與石油有關的還有生產石油鉆機和石油配套裝備的蘭州石油機器廠項目。
在制定 1956-1957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國家又明確指出:在12 年內要大力發展天然石油煉制工業,掌握先進的加工技術,擬訂最合理的加工流程和產品方案,從原油中得到更多的油品,以滿足國家對燃料和潤滑劑在數量、品種和質量上的需要;要研究和發展人造石油的工藝方法,還要結合研究工作的開展相應的提高我國石油化學工程學的水平,并促進催化反應機理和潤滑機理等學科的建立,為我國煉油技術打下理論基礎。這些方針和決策,符合當時中國煉油工業的實際情況,對煉油工業在短短幾年中迅速恢復和初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掀起高潮
“一五”計劃掀起了工業化建設的高潮。1953 年 12 月,鞍鋼三大工程提前竣工。它是“一五”計劃第一個建成投產的重要項目。從此新中國有了第一爐鐵水,有了第一根無縫鋼管。隨后,武鋼、包鋼、一汽、武漢長江大橋等也開始施工并先后建成。一大批新的工業部門、新的工業基地出現了。它改變了舊中國工業門類殘缺不全、工業布局嚴重失衡的狀況,新中國的工業體系逐步形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強烈愿望。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后,對三大改造、基本建設、工農業發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的近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國家盡管資金緊張,但在國民經濟投資比例上,“一五”計劃時期仍加大了對能源建設的投資。石油工業“一五”計劃制定后,石油工業也加快了實施步伐。在五年中,國家共給石油投資 19.6 億元,實際完成了 19.5 億元。1957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 145.7 萬噸,比 1949 年增長 11.4 倍,其中天然油達到86 萬噸,增長 11 倍多,人造油 59.7 萬噸,增長近 11 倍;石油職工總數增加到 14.1 萬人,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人、干部、技術人員有 4.6 萬人,增加了8 倍多;技術裝備水平也有了提高,開始形成了一支石油產業大軍。
“一五”計劃期間,在油氣勘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質部在全國廣大地區進行了初步踏勘和石油普查工作,石油管理總局及 1955 年成立的石油工業部主要在準噶爾、河西走廊、柴達木、四川、鄂爾多斯 5 個地區進行了重點勘探。1953 年到 1955 年,用于天然石油的建設投資,在石油工業基本建設總投資中的比重達到了 76%,天然石油的勘探和開發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特別是 1955 年 10 月,新疆石油管理局鉆探的黑油山 1 號井獲得工業油流,由此發現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自己勘探找到的第一個年產量 100萬噸以上的大油田,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重大突破。它用事實證明了中國有著廣闊的含油氣遠景,因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極大關懷和重視。陳云多次聽取有關情況的匯報,并幾次在深夜 12 點以后,直接給石油部勘探司負責人打電話,詢問油井情況和遠景預測。國務院組織 13 個部委支援克拉瑪依,全國 16 個省市自治區的 35 個城市為克拉瑪依生產設備和器材。幾萬名建設者從祖國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建設起了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
1957 年 10 月 8 日,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門建成。全國已找到兩個新油田(新疆克拉瑪依、玉門石油溝),并擴大了老君廟、獨山子油田的含油邊界。到 1956 年底共有新老六個油田(老君廟油田、石油溝油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獨山子油田、延長油田、青海油田)。從此初步形成了玉門、克拉瑪依、四川等天然油氣基地。天然石油勘探,結束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狀況,有了前進的陣地。
經過“一五”計劃時期的建設,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克服資金缺乏、技術水平低下、材料設備靠進口等一系列困難,有了較大的發展。截至 1957 年年底,石油系統共做了地質調查 29 萬平方千米,詳查細測了 170 多個構造,并在 51個構造上進行了鉆探,共打探井 84 萬米,等于解放前 43 年總進尺的 20 余倍。1957 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 145.8 萬噸,其中天然原油 86 萬噸,比 1952 年分別增長 2.35 倍和 3.4 倍。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根據石油資源勘探
開發形勢和當時財力物力的可能,中國煉油工業發展重點放在西北和東北原有老廠的恢復與擴建上,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基礎,發揮老設備的效能,盡快恢復生產,同時進行改造擴建,擴大生產能力。在國家的統一計劃和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經過大量前期工作,蘭州煉油廠 1956 年 4 月破土動工,1958 年 9 月一期工程只用兩年零五個月時間就全部建成,比國家計劃提前 15 個月,節約投資 1055萬元。周恩來為蘭煉開工投產題詞。
1953 年以后,全國煉油工業進入發展時期。到 1954 年底,原有老廠全部恢復了生產,接著又進行改造擴建,全國原油加工和人造石油生產能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擴大了原油加工能力和石油產品產量,而且在加工工藝技術、石油產品開發、煉油催化劑與油品添加劑方面得到初步的發展,煉油生產技術落后的狀況有所改變。全國原油加工能力達到 245 萬噸,實際加工 173.6 萬噸,比1952 年分別增長 1.48 倍和 2.25 倍。撫順石油一廠、二廠等人造石油基地,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撫順石油二廠人造石油項目原計劃建設 60 萬噸/年頁巖油生產能力,其中一半于 1959 年建成,以后未再建設。“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安排建設的兩個石油重點項目,尤其是蘭州煉油廠項目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西部天然石油的東運加工意義重大。結合這兩個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蘇聯從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管理經驗方面都給予了幫助和支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時期,為新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陳爾東
[emailprotected]
學習經驗艱難起步
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幾乎全靠洋油過日子。新中國初期石油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技術裝備十分落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油品禁運。世界工業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石油立國的理論。經歷就是財富,時間打造經驗。
面對“茫茫大地,何處找油”的嚴峻挑戰,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擺在哪里?要在重點發展人造油還是天然油之間做出抉擇。這關系到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方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舉足輕重。尖銳的矛盾、重大的戰略抉擇,擺在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面前。
黨和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恢復和發展非常重視。石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艱難起步。既要大力開發西北石油資源,又要盡快恢復東北人造石油。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克服了資金缺乏、技術低下、材料設備靠進口等一系列困難,有了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