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五計劃(1953-1957),供大家參考。
從“一五”至“十一五規劃”的目標或口號
《瞭望》 預測十七屆五中全會 4 大熱點 昨天新華社發布消息,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在今年 10 月召開,將研究制定“十二五”規劃,這一規劃將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
最新一期《瞭望》 預測了其中的熱點。
權威人士透露,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通過“十二五”規劃,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 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破除城鄉 二元體制、 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一些影響全局和長遠的改革任務,將集中在這五年完成。
第一大熱點:
進一步健全市場機制,提高經濟動力活力 "一五"計劃(1953-1957)工業增速, 超英趕美 "二五"計劃(1958-1962)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將 15 年的趕超英美戰略變成 10 年, 在“大躍進”的高潮階段, 毛澤東興奮地將其降到 7 年, 之后又降到 2 至 3 年。
"三五"計劃(1966-1970)立足于戰爭, 從準備大打、 早打出發, 積極備戰, 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 加快“三線”建設。
"四五"計劃(1971-1975)狠抓戰備, 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后方, 狠抓鋼鐵、 軍工, 大力發展新技術, 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五五"計劃(1976-1980)提出“調整、 改革、 整頓、 提高”方針。
"六五"計劃(1981-1985)繼續貫徹執行“調整、 改革、 整頓、 提高”方針, 要分兩步走。
"七五"計劃(1986-1990)力爭在五年或者更長一些的時間內, 基本上奠定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
"八五"計劃(1991-1995)“對內改革, 對外開放”。
"九五"計劃(1996-2000)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 基本消除貧困現象, 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計劃(2001-2005)讓民眾感受“更寬裕的小康”。
" 十 一 五 " 計 劃(2006-2010)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目 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要素市場發育遲滯,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還沒有理順;國有經濟調整尚未到位,壟斷行業改革有些還未破題;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等等。
權威人士指出,當前投資和消費增長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結果,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逐步顯現出來。
擴大內需,最終要靠市場和社會力量,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的改革中,要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第二大熱點:
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順收入分配關系 近年來,政府、 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分配關系呈現較為明顯的失衡狀況,城鄉 之間、 地區之間、 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擴大的趨勢。
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較強,應該有條件、 有能力在“十二五”時期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權威人士分析,要在堅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財產,同時盡快扭轉城鄉 、 地區和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趨勢,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
因此,將會加大稅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第三大熱點:
破除城鄉 “二元”體制,加快推進城鎮化 “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將突破 50%,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結構隨之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破除城鄉分治的“二元”體制,推動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是“十二五”時期亟待解決的重大體制問題。
權威人士認為,其中,有兩個方面需要重點強調。
一是進城農業人口的城鎮化問題,特別是上世紀 80 年代后出生的農村人口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融入城市的意愿更為迫切。
二是土地問題,我國城鎮化將持續以每年 1 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快速推進,一部分農村土地要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將會產生巨大的土地級差地租,這些財富由誰來分配?按照什么機制來分配?如何從制度安排上既能保護農民利益,又能促進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對這些問題,要在“十二五”規劃中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第四大熱點:
政府轉型堪稱“牛鼻子”,控制政府收入增速 “第一次改革主線是體制轉軌,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提高經濟總量。
第二次改革主線是發展方式轉型,目標是形成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實現民富國強。
”權威專家表示,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第二次改革,對后 30 年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這其中的關鍵是政府轉型。
” 政府轉型決定“十二五”改革全局。
權威人士具體建議,以緩解收入差距為目標,“十二五”初期要盡快啟動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控制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幅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實施工資談判制度和工資定期增長制度。
同時,應確立政府在“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約束性指標,推進財政上的“省直管縣”向行政上的“省直管縣”過渡;將發展潛力非常大的大城市增設為直轄市,將部分發展條件比較好的城市增設為副省級城市。
繼續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執行權,建立執行機構。
強化監督權,成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
據《瞭望》
五中全會再提改革 中國提前進入深水區 核心提示:
人民網 24 日刊文稱, 17 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的一系列戰略部署, 無不透露出極強的改革意識。
中國提前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
人民網 10 月 24 日報道 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中, 一句話引來廣泛注目:
“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公報中的一系列戰略部署, 從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到發展現代農業; 從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到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 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到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也無不透露出極強的改革意識。
作為一次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發展確定方向、 謀劃藍圖的會議, 這些無疑表明:
改革開放將在這個人口占世界 1/4 的大國的現代化進程中, 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 是在 32 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作為我國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被提出的。
30 多年過去,中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已經證明了這一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然而, 30 多年后的今天, 中國面臨的發展環境, 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 都已經全然不同。
在這樣的情況下, 為何五中全會要再次提出深化改革開放,并且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加以強調? 細讀全會公報, 就能找到答案。
公報中的一個重要判斷, 是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歷史上看, 無論是明朝中期“地理大發現”后工業革命的開始, 或 19 世紀末東方與西方的文明碰撞期, 還是以科技革命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時代, 這幾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中國都因為種種原因錯失了。
而今天, 在信息化浪潮、 全球化環境之下, 如果不能抓住機遇, 很可能再次被時代拋棄。
十六大提出: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還再次重申了十五大所規劃的戰略目標:在新世紀“第一個 10 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2000 年, 我國 GDP 為近 8.94 萬億元; 2009年, 這個數字已經達到 33.5 萬億元。
期間的增長, 已經遠遠超過了“翻一番”的程度。
可以說, 我國提前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30 多年后的今天, 與改革開放初期面臨著相同的情況:
要繼續發展, 需要破除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機制弊端, 需要觸動一些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
這個時候, 強調以“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正當其時。
另一方面, 公報對“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總體要求中, 強調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科學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可以說是發展的一個指針; 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心詞“轉變”, 本身即含有改革、 改變的意思。
改革, 可說是蘊藏于這個主題與這條主線背后的另一個中心詞。
現在我國的發展也呈現出階段性特征, 一些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涌現。
比如投資消費關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再比如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產業結構不合理; 還有城鄉 區域發展不協調, 社會矛盾增多等。
這些都要求我們, 繼續變革體制機制, 更新發展理念。
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改革”。
當然, 在不斷的改革之中也要看到不變的東西。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整個世界和平和發展的主題也沒有變。
實際上, 正是這些“不變”和“變”的共同作用, 才決定了我們應該用什么方式去改革, 去發展, 去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改革開放 30 多年, 我們經歷著一個個“破—立—破”的螺旋上升過程。
正如列寧所說:
“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
”辯證法告訴我們, 不變則難免會倦怠, 難免有暮氣, 難免裹足不前。
有破有立, 才能不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激發向上的活力。
而這, 也正是“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的關鍵所在。
推薦訪問: 一五計劃(1953-1957) 一五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