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現共同富裕主題黨課講稿,供大家參考。
實現共同富裕主題黨課講稿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慶祝中國******成立xx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致辭時強調了,新的征程上,著力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共享發展成果,增進共同富裕,既是一項經濟問題,也是一項政治問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意味著建設社會主義首先要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實現富裕起來,同時在富裕起來的過程中避免兩極分化。這是堅強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剛剛跨過1萬美元,不能算世界上的富裕國家。同時,我國基尼系數在世界排名并不低,收入差距較大。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拓展是當前及 當前隱藏內容免費查看今后的硬任務。增進共同富裕,不是走向平均主義,以財富的平均程度來衡量,而是走向人的現代化,以群體性的能力差距縮小為標志。只有圍繞人來做文章,才能找到增進共同富裕的鑰匙。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p>
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難題,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項國家完美地解決這次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指包括財產、收入在內的物質財富生產與分配的問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共同富裕的實質是指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如果只是在物質財富的生產與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發展、所有人的發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標,僅僅僅僅具有短期意義。從世界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僅僅僅僅依靠分配政策的調整不能逆轉貧富差距拓展的基本趨勢。
不要以為社會的物質生產與分配在一定期間合意了,人的發展、所有人的發展也就自然實現了。這是一種確定性思想、線性思想的認識。物質生活條件只是人自身發展的基礎,并不等于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體如今人的主體性、創立性與文明性上。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等于人的素質與能力的自然提高。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的內在價值追求是人自身發展上的平等機會,物質生活條件上的基本平等僅僅是一項手段或實現路徑。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質是所有人的共同發展,而不是物質財富上的均貧富。歷史告訴我們,均貧富并不能實現所有人的共同發展,甚至可能使發展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歷史上的“社會實驗”結果已經表明了這一點,這和社會歷史條件及其變化密切有關。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追求生產增長,解決人的生存所需(吃飽穿暖),可以視為增進了人的發展。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物質財富生產和分配對人的自身發展的偏離就會越來越大?;蛘哒f物質的發展遠快于人自身的發展,更不要說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在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防止的最大公共風險就在于物質財富發展中人的異化,也就是說,人被物質財富支配,而不是人支配物質財富。
增進共同富裕和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是一項長期愿景目標。不能簡要地以基尼系數作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指標。
二、增進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論邏輯
從世界歷史來看,增進共同富裕的基本邏輯一直是困在效率和公平的沖突之中。在兩極分化的年代,均貧富曾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從農民起義到工人運動,無一不是從分配上做文章。從生產成果的分配到生產條件的分配,反映出社會革命的深度、廣度與烈度。這都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路是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思維、從中國現實出發的現代化公路。我國要轉向人本邏輯,這和中國******堅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維高度吻合,和當前轉向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驅動的戰略高度契合。人本邏輯的要義是彰顯人的主體性、創立性與文明性,形成新的螺旋式上升的社會發展邏輯(人的發展—物質發展—人的發展),以替代物本邏輯下的發展公式(物質發展—人的發展—物質發展),把人的發展作為手段、要素,改變為發展的著力點與根本點。
三、增進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保障所有人獲得基本能力
轉向社會發展的人本邏輯,意味著要將經濟問題納入到社會整體中來考慮。經濟是社會的物質基礎,但也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受制于社會的整體狀態。
人的發展、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只有放到整次社會當中才能認識清楚,放在經濟當中則只能看到一部分。觀察物質財富的生產與分配,從整次社會來看,只是為人的發展、所有人的全面發展創立出一項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條件是:社會要通過社會合力來保障所有的人獲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縮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縮小了。能力來自于社會消費過程。消費的可獲得性涉及到收入,但消費的可及性和收入無關。
消費是人的生產再生產過程,是人的發展過程,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是人的能力提高的過程,是為經濟提供目的與創立條件的過程。消費包括私人消費與公共消費,二者應當合力滿足每一項人的基本消費,達到基本營養、基本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項人獲得基本能力。
國民基本能力普遍提高,起點公平、機會公平也就有了基礎,同時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廣泛社會基礎,為未來的長久健康發展提供了動力,效率和公平的融合也就內在其中了。增進共同富裕,要擺脫效率和公平、做“蛋糕”和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從物轉向人,從財產與收入基準轉向消費基準,才能真正做到從物本邏輯轉向人本邏輯。
四、增進共同富裕面臨的主要問題
從我國實際來看,人的發展既受制于經濟,即財產與收入問題,更受制于社會結構的分治狀態。
從改革來看,我國雖然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但改革的進展并不全面,這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的進一步發展與共同富裕。這體如今以下三次“二元”上。
一是所有制二元。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二元結構是歷史形成的,作為經濟基礎,從根本上制約經濟體制與社會體制改革深化。盡管在公共開支上、投資上不再局限于二元所有制,但土地市場、住房市場是二元的,以及人的社會身份是二元的,農民不只是戶籍身份,還有集體經濟成員身份。城鄉分治就是以二元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村土地、宅基地、農民住房、森林等產權制度改革試圖在突破二元所有制帶來的制約。
二是經濟二元。這次概念是指傳統落后的農業與現代先進的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二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通過市場化、工業化過程可以逐漸消除。但我國的經濟二元結構不只是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之上,也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之上。
三是社會二元。在所有制二元基礎上形成社會成員身份、基本權利的二元結構。在市場化過程中成為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公平的社會因素,也是社會分配中形成群體性差距,進而形成能力群體性差距的社會根源。群體性的家庭貧困的代際傳遞也會因此而形成。
這三次“二元”問題,從發展的底層邏輯上制約我國共同富裕的推動。
五、以改革的辦法增進共同富裕
增進共同富裕,是堅強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中的目標,是走好中國公路的一項基本標志。但此事急不得,也等不得。急不得,在于共同富裕首先依賴于發展過程,包括物質發展與人的發展,都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等不得,在于實現雙循環相互增進,拓展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驅動發展等,都依賴于共同富裕的邊際改善。
群體性消費差距的縮小是當前的重中之重。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如何形成合力,以及既拓展短期的內需,又提高人的能力,轉變社會預期,至關重要。其中,形成和能力、創新創業與就業有關的良好的分配預期,更是關鍵。社會的再分配預期需要淡化,人人參加、人人奮力的初個分配預期需要加強。
從人的平等發展需要出發來推動各種改革,需要抓住以上三次“二元”結構來完善頂層設計,把經濟改革、社會改革等各方面改革關聯起來。只有形成關聯,整體設計才能找出著重與分出輕重緩急。板塊式的改革往往各自為政,使得改革協同、系統集成的要求難以落地。